概括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农业分为五个发展阶段:1。原语农业期;2.苟延农业(虞、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也是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的过渡时期;3.精耕细作农业形成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主要表现为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4.精耕细作农业扩张期(隋、唐、宋、辽、金、元),以此为主要特征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5.精耕细作农业可持续发展时期(明清)主要表现为适应人多地少的民族格局的形成,复种的普及和耕作技术的精细化。
这是从生产力角度对农业生产的分期。农业生产力不仅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等要素,还包括各种生产部门和生产区域的组合,等等。所以,我们打算从生产工具和动力入手;土地和水的使用模式和耕作制度;工人的经验和技能;作物构成和牲畜构成;从生产结构和生产布局方面分析了这五个阶段的特点。
5、蚕 文化的历史中国是最早驯化养蚕的国家,其植桑、养蚕、缫丝、织布的伟大成就,不仅是对世界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也不愧为精神文明中的东方艺术之花。中国的丝绸文化不仅是中国的瑰宝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中国蚕文化内涵丰富,集诗词书画于一体,收藏各种丝绸服饰,绚丽多彩,气势磅礴。1.蚕桑与诗歌中国是世界蚕桑之乡,是一个有着悠久诗歌历史的国家。
古典诗词中,很多作品都是以养蚕为题材的。有的反映蚕业的发展进程和技术水平;有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一些人表达了他们的爱国思想,讲述了生活中的悲喜故事。养蚕诗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诗经》。《诗经》305首诗中,与养蚕有关的有27首,如:蚕、月、桑,一斧一斤,以斩其远而广,另一女桑之忧。十亩之间,桑树闲着。
6、中国古代北民南迁给 南方 农业技术做出什么贡献?-0/北移南移的经济影响如下:1。南方已大面积开发南方发展迅速;2.大批工匠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技术;3.相对于中原而言,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农业、工业、商业的迅速发展,使中国的经济中心逐渐从中原转移到南方地区。随着水田的增加,产量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水稻产量很大。当时有句谚语叫“苏湖熟,天下足”。
7、夏朝的禹是用什么方法制水的?至于大禹本人,传统说法是:大禹出生于华夏民族(据《夏是中国人》),出生地在川西(据《禹姓是西羌人》)。新的理论是:大禹出生于古越人(百越民族)。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他以南方-1文化的某种优势从东南进入中原,并获得了领导地位。六七千年前浙江河姆渡和湖南城头山古遗址文化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新的理论。
与大禹有关的历史遗迹集中在东南部。“禹生于西羌”这句话是司马迁说的,意思是说禹来西时并不是生于西羌。通过对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朝的国之重器的鼎、越以及许多玉器,都来自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至于大禹治的是什么“水”,怎么治?传统的说法似乎有些夸张。传说中的龙门位于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之间。此时,黄河两岸悬崖壁立,十分险要。据说是大禹在这里凿的,所以龙门又叫禹门口。
8、宋代 南方 农业发展的原因5: 00 1。南方少战。2.中原人带着劳动力南迁。3.优越的自然条件。4.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1/5.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发展。魏国经济曹操在欢迎狄咸到许昌后,以“夫治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为原则,在许昌附近开垦土地。结果“养人定田的承诺赢了一百万。”于是曹操在各郡设置田官,招募流民屯田,普及屯田制度,以改变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啼”的局面。
蜀国的经济蜀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汉高祖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取得成功,也是建立在这里丰富的物资基础上的。但东汉末年,父子先后担任益州牧民,用宽大政策治理蜀国,导致豪强垄断土地和山地资源,从而减少赋税,自刘备占领益州后,诸葛亮和法正一改以往的劣政,大举进攻。他们曾经闭关锁国,在山谷里耕作,都江堰设堰官,管理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开荒,恢复发展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