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水从水源到田间被利用,再被作物吸收形成产量,主要包括水资源配置、输配水、田间灌溉和作物吸收四个环节。在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形成完整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包括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与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其中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技术体系的核心,已经比较成熟和普及,其他技术比较薄弱,亟待加强研发和推广。
我国农田灌溉输水的主要手段是渠道,传统土渠道输水的渗漏损失约占总引水量的50% ~ 60%。渠道防渗层常用混凝土、水泥土、砌体、沥青混凝土和PE、PVC及其改性膜材料等刚性材料建造,防渗渠道断面多为U形。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可提高到0.60.8,渗漏损失可减少70% ~ 90%。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速度快、降低渠道维护管理成本、调节地下水位、防止次生盐渍化等优点,是我国节水的主要措施。
7、 灌溉 水质标准农田-1水质标准农田-1水质标准(按灌溉用水、灌溉数量:水田800 m3/亩,旱田300 m3/亩。第二类是指以工业废水或城市污水作为农业水的补充水源,实行清污混灌的灌区。其用量不超过一等品的一半。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国家标准农田灌溉 水质农田耕地标准GB 50842005代替GB508492,GB 508492由国家环境保护局于20050721年批准,旨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防止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8、农田 灌溉 水质标准1。国家标准《农田-1水质标准》(GB50842021)规定了农田-1水质的要求、监测分析方法和监督管理。本标准适用于使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作为农田的-1水质的监督管理。未综合利用的城市污水(工业污水、医疗污水除外)、畜禽养殖废水、农产品加工废水、农村生活污水进入农田灌溉渠道,就近下游灌溉取水口水质按此标准进行监督管理。
我国耕地灌溉水的差异明显,南方多为水质缺水,北方缺水为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是污染造成的水质变质缺水,资源性缺水是水源少、降水条件差造成的。参考南北农田灌溉水源的实际情况,其实污水治理主要集中在农村生活污水和水质的处理上。GB50842005的适用范围仅为“我国利用地表水、地下水、经过处理的养殖废水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加工的工业废水的农田灌溉水”。
9、 灌溉水源的 水质的要求首先明确什么是灌溉 水质。灌溉 水质主要指灌溉水中所含泥沙的粒径和数量,可溶性盐类的种类和数量,灌溉水温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在灌溉多沙河流调水工程中,必须对灌溉水中泥沙的含量和成分进行分析,以便在灌溉工程设计和管理中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有害泥沙入渠淤积。(不同粒径的泥沙危害程度不同:(1)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