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说法没有实证数据支持。美国人拥有的现代工业在整个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战前并没有下降,而中国的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美元,1936年是6.97美元,远低于印度和拉美。20世纪30年代,外国投资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民国农村经济民国时代的土地制度由于1930年《土地法》的颁布,比晚清时期更加成熟。
5、 民国 时期 农业征收变化及其原因民国时期农业征收的变化及其原因如下:重农主义者主张复兴乡村,为工业发展创造条件,走“振兴农业引发工业”的道路。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工业化不仅不可能,而且是无效的,以梁漱溟、姚、戚继生为代表。首先,很难也不可能马上实施工业化。他们认为中国外部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部分裂动荡,不具备工业化的政治条件。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制农业小于工业,发展农业比发展工业容易得多,因为复兴农村不需要统一的国家政权,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可以参与。其次,工业化不能解决中国的经济危机。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极端贫困是中国经济危机最突出的表现,因此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缓解贫困。工业化会造成资本流入城市,导致农村金融破产,加剧经济危机。同时,工业化不仅不能解决农村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还会在城市制造大量的失业人口,因此难以挽救中国的经济衰退。
6、 民国期间的中国经济如何处于世界上什么水平?即使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GDP仍然排名第一。民国 时期经济水平落后,但体量仍居前列。当时的中国,被晚清外国列强的入侵和连年战乱搞得焦头烂额。那时候的中国很落后,因为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民国中国农业期间基本自给自足,商业实力在某些领域高于落后国家。我觉得民国 时期的经济还是比较繁荣的,前景不错。
7、 民国 时期的土地制度怎么样民国时期村土地制度的构成是:土地所有制有四种形式,即国有土地、私有土地、公有集体土地和土司土地;地主土地、国有土地和公共组织土地以租赁经营为主,自耕农和佃农以家庭式小农经营其土地为主,土司土地多以农奴制经营。佃农耕种的土地收获一部分作为地租付给地主,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生产资料,自耕农的土地收获一部分和地租一部分作为税收付给政府,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生产资料。
土地制度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卖地现象更加普遍,卖地中的宗法制度被打破,土地日益集中在地主手中,地租率不断上升,农民贫困加剧,农村生产力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当时工业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农村经济的这种状况,抗战时期时期重庆国民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以控制,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时土地制度的诸多弊端。
8、为什么中国直到 民国 时期依然是小农经济?德国长期的封建统治和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小农经济。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工业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只能是小农经济,小作坊,农业经济,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支撑的,统治阶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民国,这是半封建社会和西方殖民制度的遏制造成的,这笔账要算在他们头上。这很正常,这个时候中国经常被欺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