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性能等。):(1)商周时期,奴隶和老百姓集体耕种,农具多以木、石、骨、蚌等制作,只有少数青铜农具;人们学会了如何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2)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了。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牛耕的应用是中国技术史上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第二,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放弃矿田、开放建筑、承认土地私有制;奖励农耕编织等。);三是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推广。(4)六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农业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再扩散到岭南、闽江流域。三吴地区(吴军、吴兴、惠济三县,即苏南、浙东)最为发达,洞庭湖、鄱阳湖流域、成渝平原是重要的产粮区。
5、预测未来 农业发展写一篇科学短文,在经济起飞的初始阶段,粮食是工业化的基础和支撑,但由于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加,很容易出现粮食产量的下降和供给的短缺。如果粮食短缺,必然导致物价普遍上涨,工资上涨,从而增加工业化的成本。因此,这个问题被称为“食物问题”或“李嘉图陷阱”(快水佑次郎和神门好时光,2009。这时,农业生产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经济发展提供粮食安全。
这一过程被称为“绿色革命”,因为它可以减少更多耕地的开垦,更好地保护环境(Gillis,et al .,1998)。农业革命的本质是通过工业化的耕作方式改造传统家庭农业这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农业。它通过技术进步不断获得规模经济,进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保证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因此,一旦农业进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其产出水平将不断提高。
6、农牧过渡带变化农牧交错带,换句话说,也可以叫农牧交错带。我国东部农区与西部草原牧区连接的半干旱生态过渡带称为农牧交错带,是农业生产边缘区,也是生态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大部、陕西、青海部分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大部和西藏东南部靠近云南的地区。一般是一条狭长的带,从北向西南延伸。农牧交错带受自然资源变化、人类迁徙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变化,它的存在不是固定不变的。
7、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那些 变迁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从最初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现在的土地流转,国家一直在不断改革。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农村到城镇,从城镇到城市的发展。那个经济发展经历了很多次变迁。比如农村的责任制促进了经济发展,农村的大集体经济改变了过去农村的面貌。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致富,先修路,再外迁,脱贫。
从农村经济体制来看,在这40年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始终是改革的主线,市场化是改革的基本方向,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是国家管理农村体制改革的中心任务。1.农村土地改革优化了农村资源配置。1978年11月24日傍晚,安徽省凤阳县凤里公社小岗村严立华家低矮破旧的小屋里,挤满了18个农民。此刻,一个关系到全村命运的秘密会议正在这里举行。这次会面的直接结果就是一份不到100字的合同保证书的诞生。
8、用一生书写近代中国 农业 变迁的袁隆平院士,究竟为何“弃政从农”?袁隆平爷爷根本不想从政,因为他一心研究杂交水稻,为世界人民谋福利。其实很多人都很好奇,为什么袁隆平爷爷原本是政客,最后却去了农业,其实这也是袁隆平爷爷本人的一种精神追求。看到这么多人因为饥饿而失去生命,他心里会很难过,他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国这样的现状。他想用自己的,这样的方法和自己的科研成果来改变我们国家的人吃饭的问题,也为自己在这个国家做出一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