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10k/trad/history/6/62/62u/62u 01/62u 0101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清朝可以说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清朝初年,由于明末萧条,军费庞大,国家入不敷出。到康熙时,社会逐渐稳定,年税、地税、盐税、关税大增,国税有盈余。康雍时期,国库有很厚的积蓄。
到了嘉庆,入不敷出。清朝的国家经济也以干甲为由,出现了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然而,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内乱的兴起,关税的损失和向列强支付的天文数字的赔款,国民经济已濒临破产。农业另一方面,清朝继承了之前* * *政权的“以农立国”政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康、雍、甘百余年的和平,使农业的产量大增,顺治到嘉庆,人口从2000万发展到3亿。
5、中国 民国时期下层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民国年间,区政府和乡村权力精英所征收的财税来源主要有田赋和田赋附加税、摊派和杂捐。1928年后,土地税和土地税附加费由省政府控制。作为补偿,省政府允许各县在原有附加费的基础上追加,收入由县政府支付。附加税都超过正税。1933年,河北省田赋增设的种类达48种,平均是普通税的两倍多。河南省多达42种,有的县甚至超过常税近10倍(注:彭明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第四卷第115页。
冯华德对河北省某县某村100个有地农民的亩数进行调查,发现该村上报的亩数与自存亩数簿上记录的有较大出入。村长和村副分别有116亩和89.68亩土地,却报成50亩,而有的农民报的比实际多。显然,村长和少数士绅把土地税的负担转嫁给了其他农民(注:张幼仪:中国近代农业史料第3期第58页)。分摊会费是县和区政府的另一个主要收入来源。
6、中华 民国的经济二战初期,中国有92个城市对外开放,这些城市通过铁路和汽轮机与外界相连。新职业和中外企业在这些城市发展起来,1912-1920年工业增长率高达13.4%,1921-1922年有短暂的萧条,1923-1936年为8.7%,1912-1942年为8.4%,整个1912-1949年增长率平均。
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降低了外国产品对中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压力,从而使中国民族工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了发展的机会的传统观点是武断的,没有根据的。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许多工业项目因缺乏急需的设备而不得不推迟。外国投资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说法没有实证数据支持。美国人拥有的现代工业在整个现代工业中的比重在二战前并没有下降,而中国的人均外国投资在1914年是3.75美元,1936年是6.97美元,远低于印度和拉美。
7、 民国时期江西省在哪个时期 农业最好民国期1934年江西省农业最佳。1934年,国民党在江西开展农村服务运动。民国江西乡村工作者从四个方面开展乡村服务工作,探索出一套以政府主导、乡村服务为特征的传统乡村社会改造模式,试图从多方面推动江西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虽然这种模式有其解不开的结,但它仍然是今天值得学习的农村重建模式之一。1934年,为了重建农村社会秩序,振兴农村经济,国民党在江西开展了乡村建设运动。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对民国时期中国乡村建设运动成果的研究,如美国学者查理斯·海福特的《中国乡村建设:严与民众教育运动》和郑大华的“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等,且研究区域多集中在河北、山东、江苏等省份。
8、 民国初年 农业变革的不同之处现代化重在政治形态,现代化重在经济指标。比如中国从愚昧落后的清朝民国进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和思想变革,这就是现代化。中国成立后,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逐步发展起工业信息产业,这就是现代化,如果我们看一下中国的历史,一般认为是从晚清到1949年这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