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利用地域特点,发挥地方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乡镇党委政府处于新农村建设的第一线,任务繁重。只有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才能雇用工人,雇用农业,雇用企业。只有把握好地域特色,规划好当地的发展方向。还要充分考虑当地条件,确定发展思路。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急于求成。多做调研,集思广益,听取农民的建议,找准当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发挥当地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收。
由于农村不同,条件不同,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有优势。各乡镇要找准符合当地发展和农民意愿的产业,不要“学模式、套模式”,更不要“麻雀随鹅飞”。农民只有找准自己的产业,下大力气扶持这些产业,从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过程管理、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入手,才能有方向的创业,才能增收致富。第三,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4、如何从传统 农业向现代 农业转变从传统的农业到现代的农业,需要转变观念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突破农业的限制,向加工和市场延伸。目前,传统农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正在下降,而深刻的小农思想、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农业捆绑在一起的人口和劳动力仍然大量存在。虽然农业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但汪洋大海的小农经济以自产自销为主,总体比较平静。传统农业不能成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世外桃源。在其转型过程中,除了自然风险之外,还要承受市场风险。虽然它面临着风雨飘摇的未来,但这是一场新的革命和进步。
要考虑广大农民的适应能力,不能人为激进。需要注意的是,农民的养殖习惯,尤其是农业代代相传形成的经营理念,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差甚远,当然也无法迎合过去的传统。打持久战,就要争取战术上的主动,正确把握每个阶段的重点。从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和发展规律来看,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的初始阶段。
5、如何加快探索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具体体现在推进生产型农业发展模式,向以市场化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同时,要推动农业资源向优质、生态、原产地方向发展,打造园区化、基地化的现代化农业资源基地。此外,应推动农业优质资源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创新传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向特色区域主导发展模式转型,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乡镇新农村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