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实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大阅法”的实施,要求官员定期查点人口,根据外貌查点户籍,大大增加了户数。并在实行“定样”的基础上先确定账户数,编制“定本”,作为征收税款的依据。均田制是北魏至初唐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一部分土地在耕种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一部分在其死后归还政府。到了唐朝中期,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在唐朝的天宝年间,不可能把土地批回去,所以在德宗年间被“两税法”所取代。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土地产权纠纷,有利于无地荒地的开垦,从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地租调整,三长制的实行,有利于依附性农民摆脱权势家族的控制,成为国有户,大大增加了政府控制的自耕农的数量,保证了税源,从而强化了专制集权制度。
8、我国古代 农业的基本模式是什么?1、生产方式:男女共同编织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出现在春秋末期2、中国古代的基本特征农业:小农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农业。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结合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纳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主导着封建经济。
中国农业的传统是精耕细作农业,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为重点,采取良种、精耕细作、细管、多施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它的形成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模式和人多地少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在农学和产量方面,中国传统农业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9、古代的扶贫 政策是什么?主要是劝说农民和桑农减轻税负。一方面,中国古代官方长期将农业视为国策,鼓励农桑,奖励农织,有利于农业发展;另一方面,他们通过赈济灾民、调粟济民、减免赋税等手段缓解灾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供应压力。粮食产量过多时,由国家统一收储。收成不好时,国家储存的粮食会以公道的价格卖给百姓,以稳定社会秩序。
古代有专门的文献记载穷人的等级,对穷人有不同等级的扶贫措施。唐朝时,统治者通过改革税收来帮助穷人,富裕家庭的税收较高,而贫困家庭的税收相应较低。还会动员农民来耕种农业,估计普通人的生产会帮助他们自己脱贫。宋朝政府规定,如果极度贫困的家庭不用纳税,可以通过劳动来弥补税款,我们也会为百姓办粮仓,把米借给百姓,但是收回来要加利息,但是国家粮仓饱和了,百姓的利息就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