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土地的开发,人口大量增加。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农业的发展使手工业繁荣,明代中后期私人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手工业的繁荣和世界白银的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商业资本的活跃,一批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区域性商人集团的形成。但是,统治阶级采取了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发展经济的好机会。
5、原始社会至 清朝的 农业发展概况有哪些阶段。意义。1.原始社会使用石斧、石铲、木铲、骨铲等简单工具。2.在文明时代,雷铲仍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但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3.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逐渐掌握,春秋晚期出现了铁器农具,出现了牛耕。4.
6、明清时期 农业发展的表现明朝,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和功能已经基本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技术条件所能达到的高度。新开发或改进的农业生产工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代耕架”在耕作农具中的应用。它创建于唐代,在明代有了很大的发展。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陕西巡抚李严连年干旱,耕牛严重不足。农业制作困难,于是他制作了五种“木牛流马”,分别叫做“坐在犁上”和“另一只手上玩”。
使用后的反应是“此装置省力、巧妙、坚硬均匀、易操行”。后来,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欧阳必金又在云阳府(今湖北郧县)组织能工巧匠“仿唐代王方翼遗制,创制栽培人之法,施之以钥,使人推之,省力事半功倍,使民依之”(2)。可惜他们的书籍、图纸、耕作方法都没有流传下来。天启(16211627)年间,王政做了一个“代耕框”,并写了一张“代耕图”和附图。
7、鸦片战争后, 清朝 农业的发展趋势是?其实基本没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摧毁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活跃体系。鸦片战争的失败对当时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影响不大。我不同意楼上的观点: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的小农经济不可能正式解体。洋纱洋布输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割裂了中国家用棉纺织业的“纺”与“织”,进而割裂了中国农民的“织”与“耕”。中国的农副产品生产受制于国际市场的需求,日益商业化。
8、原始社会至 清朝的 农业发展人类在进步,科学在发展,人类农业一直在发展。如果中原被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农业就会受损!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可战胜的。人类进步不大,农业当然是一步步变得越来越好。人民吃饱喝足,安居乐业。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使用石斧、石铲、木垒、骨凿等简单工具,农业发展极其落后;西汉:西汉已进入“铁器时代”。西汉中期发明了犁壁。
据史料记载,唐初130多年,兴修水利工程160多项,分布在全国广大地区。宋代:宋代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中国的农业和食物终于成型。食品生产更加合理和科学。宋代大兴水利,特别是南方农业发展迅速;元朝:农业因元初实行重农措施而进一步发展。元朝是农业科技发展最好的时期。如元代正式出版的《农桑集》一书,以先进的技术引领生产;明朝:耕地人口大增,商品农业空前发展;清朝:修建水利工程,康熙多次减租,农业一步步发展起来。
9、 清朝农民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是正常的农耕生活,生活比较清贫,但是还可以。大多数清朝农民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几十英里通常是他们旅行的最长距离。在一个普通的村子里,有几十到几百户人家。为了与其他村的农民交流,通常在12到18个村的中间形成一个集镇。清朝农民的日子一点都不好过。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特别是很多人冻死,还要给朝廷交很多粮食。
他们中的许多人融入了北京或东北汉族人的生活。现在关于清朝那个时期的电视剧和书籍数不胜数,但这些内容不是关于后宫嫔妃的宫斗,就是帝王将相的文学谋略,很少有关于普通人生活的场景。那么在清朝期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四以上的农村农民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清朝作为农耕帝国,农民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又无足轻重的角色。